帮帮团

主页
帮帮团网站

机器人在水下完成火炬传递 南开团队参与设计

更新时间:2022-02-06 21:35:15点击:

2月2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传递中,由南开大学薛义教授带领的“智形”设计团队应邀协作冬奥组委、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完成视觉形态设计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和水下变结构机器人精彩亮相。

  在北京冬奥公园莲石湖水下,奥运火焰在水中“水火相融”,两个机器人在水下进行火炬交接传火,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机器人与机器人在水下进行的火炬传递,成为了“科技冬奥”的一大亮点。

  


▲ 水陆两栖机器人视觉形态设计效果图

  


▲ 水陆两栖机器人视觉形态设计三视图

  


▲ 水下变结构机器人视觉形态设计效果图

  


▲ 水下变结构机器人视觉形态设计三视图

  


机器人首次水下传递奥运会火炬

  水下传递环节共包括机器人冰面滑行入水、水下火炬交接传火、机器人出水三个部分。首先出场的是水陆两栖机器人,形态与图饰色彩持重而灵动,从外观上看,它颇似一颗滴溜溜转的冰壶。冬奥火炬被设置在它的把手位置,好像正在被高高举起。手持燃烧着的火炬,水陆两栖机器人沿冰壶赛道旋转滑入冰洞口,在水下呈现出“水火交融”的神奇景象。

  与此同时,水下变结构机器人也做好了准备,它的机械臂紧紧握住火炬,不断向水陆两栖机器人靠近,并在10秒钟内准确接过了火种,完成了传递。水下奥运火种传递交接展现了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的理想和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科技发展愿景。

  


薛义教授(左五)与“智形”设计团队

  薛义教授是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数字创意与智慧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据他介绍,2021年7月底开始,他应上海交通大学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之邀,为两所单位研发的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机器人做视觉形态设计。


薛义教授(右一)与“智形”设计团队在工作中

  在近半年时间里,薛义教授组织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深入研究了不同原型机的功能与结构、形态与运动特点、视觉形态与时代品格,材料与色彩、工艺技术与安全稳定、图饰设计与文化内涵、与奥运精神的关系,以及冬奥标志符号应用等种种细节,为冬奥火炬传递和运动机器人形韵设计进行了充分研究和系统设计。



薛义教授(左一)与“智形”设计团队讨论工作

  薛义说:“我们一共应邀承担设计了九款冬奥机器人的样貌与神态,对它们不同的功能形态、视觉神态、应用场景进行了数十次的设计与修改完善,最终奥组委用于火炬传递的是其中的两款。除了水陆两栖机器人和水下变结构机器人之外,还有飞行机器人、陆地六轮机器人、攀爬机器人、滑雪机器人、滑冰机器人、冰壶机器人和导盲机器人的‘智形’设计,将陆续在冬奥会冰雪运动和冬残奥会展示服务中亮相,并应用到未来生活。”

  


冬奥九款机器人视觉形态设计图

 


 冬奥运动机器人视觉形态设计理念衍生图

  薛义表示,这些经过精心设计打扮的智能机器人每一款样貌个性都不一样,应用场景也不同。“我们希望通过有温度、有情感的设计,在运动类、生活陪伴类机器人形态中,探索现代人文艺术深度融入现代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在机器人服务冬奥会的过程中,让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科技智慧与人文关怀。”(津云 记者段玮)


专题:机器人在水下完成火炬传递

热门文章

本站访客:42312
17750209359
17750209359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