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团

主页
帮帮团网站

Climate Ring气候擂台@上海气候周2025:加入抗击气候变化之战

更新时间:2025-05-22 16:28:01


2024年纽约气候周期间首次举办 “Climate Ring(气候擂台)” 之后,Swissnex(瑞士科技文化中心)再次将这座拳击擂台搬上2025年上海气候周的舞台。2025422日至26日,Swissnex在上海艺仓美术馆搭建起一座真正的“气候擂台“,5天时间,9场活动,40多位演讲者和300名参与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个紧迫的问题:气候变化。

几周前,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30)主席将气候变化称为“我们这个世纪的战斗”。气候变化不仅是一场危机,更是一场关乎人类共同未来的战斗。而拳击擂台,恰成为了这场战斗的有力象征,它是一个可以检验各种想法、通过合作对抗气候问题的空间。

Climate Ring(气候擂台)旨在将瑞士和中国在科学、法律、城市设计、艺术和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声音联系起来,共同应对这一关键挑战。讨论的话题丰富多样,涵盖环境预测工具、情感科学、冰川建筑和国际法等多个领域。Swissnex CEO何辉(Philippe Roesle)表示:“这次活动强调了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时,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邀请大家:登上气候擂台,共同迎战气候变化!“

Climate Ring气候擂台开幕论坛:中瑞可持续未来愿景

开幕论坛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了气候变化问题。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的Tobias Brosch教授指出,我们对气候变化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例如,焦虑等情绪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无助,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感知的真相而非实际事实。因此,了解这种认知差距对于设计更有效的气候传播和政策至关重要。

接下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梓萌教授的演讲将我们的目光转向了脚下的土地。他指出,土壤经常被忽视,但它在储存碳和维持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在抗击气候变化中最强有力的自然盟友之一。

Christy Wang代表Frontiers科学出版社宣布了2025年Frontiers Planet Prize全国冠军得主:袁星教授。他在气候预测领域的杰出研究显著提升了我们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能力,并为城市和社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关键工具,因而获得此项殊荣。

随后讨论的话题转向建筑环境领域,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石钟鸣博士介绍了城市能耗分析平台CEA。这一工具可解决从能源需求到系统效率等多方面的问题,有效弥合了城市设计与气候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中瑞零排放建筑项目(ZEB)的技术负责人李寅分享了他们为中国零碳建筑制定技术标准的工作。该团队通过在不同气候区开展试点项目,借助瑞士在技术和政策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制定国家可持续建筑路线图。

此外,我们还从法律角度探讨了气候问题。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的高级讲师Dr.Elena Cima 深入分析了通过国际法治理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挑战。她强调,仅靠法律框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跨学科合作和基层倡议,才能产生持久且可扩展的影响。

在论坛的尾声,瑞士艺术家Khalil Berro介绍了他的作品《呼吸(BREATHE)》。这是一件数据驱动的装置艺术,它抛出了一个简单却极具力量的问题:我们呼吸的空气来自哪里?该装置借助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提供的实时大气数据,勾勒出空气的流动轨迹,并将城市名称和时间戳投射到活动现场的屏幕上,以此邀请观众思考空气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以及我们对空气的共同责任。

低碳城市设计圆桌:数字赋能,协作共筑可持续未来城市

城市占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以上,建筑环境无疑是气候变化的关键战场。在Climate Ring(气候擂台)的第二天,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的石钟鸣博士正式推出了城市能耗分析平台CEA-4。这是一款开源工具,可帮助城市设计师建立脱碳城市模型并进行模拟。该工具是“城市能源分析”(City Energy Analyst)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建筑与能源系统工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低碳基础设施的规划变得更加科学、精准。随后的圆桌会议上,众多城市设计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这类工具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开源合作如何塑造跨地域的智能城市。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影响:瑞士商会PechaKucha之夜

在与中国瑞士商会(SwissCham China)、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和PechaKucha上海联合举办的PechaKucha之夜中,七位演讲者分别用6分40秒的时间展示了20张与可持续性和创新相关的幻灯片。内容涵盖从人工智能驱动的设计解决方案到工业流程中的能源转型等多个领域。当晚的活动不仅展示了可持续领域的创新技术,还呈现了其背后的创造性思维,启发我们应对气候危机不仅需要数据支持,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未来自述:青年的环境之声

在Climate Ring(气候擂台)的第四天,来自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的年轻一代,面对气候危机发出了他们的声音。在座谈讨论中,青年参与者们谈到了完美主义的负担、在面对气候现实时保持脚踏实地的必要性,以及教育在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气候创新之夜

25日晚,气候创新之夜汇聚了众多创业者、企业代表和投资者。与此同时,瑞士初创企业Kidemis也参与了由瑞士创新署Innosuisse支持、Swissnex管理的初创企业中国营(Startup Camp powered by Innosuisse and managed by Swissnex)。Kidemis是一家专注于可持续的动物饲料解决方案的菌丝体饲料公司。借此契机,Kidemis与其他企业一同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两场充满活力的圆桌讨论聚焦不同参与者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第一场圆桌探讨了大型企业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其战略,同时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承诺之间的矛盾。第二场圆桌则聚焦初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强调了它们在快速发展和多样化格局中的角色。这些年轻的公司正在为气候危机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同时也面临扩大规模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严峻现实。

行为科学如何推动气候行动

人们究竟是如何做出气候行动的?一场关于行为科学的学术论坛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我们的讲者与大家分享到,一些心理盲点,比如高估个人微小行动的作用,或者盲目顺从感知到的社会规范,可能会阻碍真正的改变。理解这些行为模式,有助于重新制定气候信息和政策,使其更贴合人们的实际想法和行为。

而其后的“气候拼图(Climate Fresk)”工作坊将抽象的气候系统科学转化为一场沉浸式的视觉之旅,通过因果关系的探索,让参与者了解气候变化的全貌。工作坊将儿童和青少年聚集在一起,通过这种互动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从而明白气候变化不是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系统,我们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艺术、科学与我们共享的空气

随着一周活动的落幕,讨论的焦点转向了空气——我们与地球最亲密的联结之一。跨学科座谈深入探讨了空气、云和气候的科学与象征意义。最后,是一场震撼人心的闭幕活动——由Black Void艺术与科学创作团队带来的多媒体诗剧表演《Clouds‘ Memoir(云的回忆录)》。这部作品从云的视角展开叙述,反映了瞬息万变的自然、记忆以及我们共享的大气层,将气候数据转化为情感,将科学转化为故事。

艺术展览

除了上述专题系列活动外,Climate Ring(气候擂台)还展出了三件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艺术作品:《呼吸(BREATHE)》、《大气炼金术(Twin Cloud)》和《末日乐观主义者:超越人类未来的宣言(Apocalyptic Optimists)》。通过空气、数据和视觉象征,这些作品以兼具诗意与张力的视角展现了气候、万物关联和共同责任。

对于Swissnex(瑞士科技文化中心)而言,将“Climate Ring(气候擂台)” 带到中国,是一次联结瑞士与中国合作者的绝佳契机,让我们携手应对跨越国界的地球挑战。在中国,围绕预测、参与和跨学科合作的讨论,既与全球趋势相呼应,又结合了中国的规模与文化背景,呈现出独特的视角。“Climate Ring” 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活动,它更是一个跨学科对话的空间,深深根植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感之中。Swissnex学术与跨领域项目负责人孙逸雯(Cissy Sun)说道:“每一种声音都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未来的挑战和共同创造的可能性。随着我们向前迈进,在这里——在气候擂台上和台下所建立的联系,将成为构建可持续未来的重要纽带。“




专题:

 
本站访客:83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