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团

主页
帮帮团网站

走进六逸堂生产丨高成本下的景德镇新斗彩创新

更新时间:2025-04-27 10:18:33


image.png

六逸堂窑主 李超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而近些年来,关于景德镇陶瓷的争议,也一直在涌现,很多人认为景德镇陶瓷缺乏创新,还以传统的仿古陶瓷为主,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景德镇陶瓷,不愿意去创新呢?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景德镇当代创新代表窑口六逸堂,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开创新斗彩工艺的六逸堂窑主李超。

image.png

六逸堂新斗彩

李超的回答非常务实,那是因为当代景德镇陶瓷,不进行创新也能赚钱,但是创新,特别是工艺上的创新,投入的成本非常大,而且还有可能不赚钱,所以景德镇大部分陶瓷人,是不愿意去做创新的。

为了深入了解,记者跟随李超走进了六逸堂的生产,来具体看一看,作为景德镇新斗彩开创者的六逸堂,生产成本究竟有多少?

李超对记者说,六逸堂走创新的路子,显性成本集中在材料和人工上。

image.png

釉下青花工艺

六逸堂的新斗彩工艺,是在传统斗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斗彩相对来说就是传统工艺中成本较高的,因为由景德镇釉下青花彩和釉上彩结合而来,相当于两道工序。

image.png

原矿青花料

六逸堂的釉下青花工序,采用原矿青花泥料,现在陶瓷市场上随处可见化工水料,因为能够用原矿青花泥料来进行绘画的匠人,经验和技术要更加老道,所以用工成本就会大幅度提高。

image.png

釉上部分油料绘制

六逸堂新斗彩的釉上工艺,非常讲究,涉及到多种景德镇传统釉上彩工艺结合并且是多次烧制、多次填彩。油料部分绘制完,会先用电炉烧制一次,多次打底烧制后,斗彩的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后,最后填彩细节部分处理,这样的工艺,古代是没有的,因为传统的斗彩原料经不起多次烧制,六逸堂是在试烧多种材质原料的基础上,改变了斗彩的基料,使得新斗彩可以多次反复烧制,才能够拥有,六逸堂独特的堆料厚度以及各种颜色的过渡,我们称之为“接色法”。

image.png

釉上部分油料绘制

image.png

多次打底的产品,粉色粉末状为未烧制的状态,黄色部分是烧制后的斗彩呈现

记者拍摄期间未见到拉坯环节,窑口表示,正常一个月会在天气好的时候拉坯一到两次,数量足够利坯环节一个月的活,一个利坯师傅一个月利的坯足够 7 位青花师傅一个月的青花绘制还有富余,青花半成品烧制后,因为釉上多次反复烧制,釉上12位师傅1个月干不完每个月青花部分半成品,所以窑口工作室的架子上还摆放着许多有许多坯和青花半成品。

image.png

不过记者还是看到了修坯环节,修坯师傅不仅要在对器型线条的把控,旁边的电子称是修完坯后对每个坯的克重要求一致,完全是按照古代御窑厂的制作标准而来。

image.png

回到书房的李超,笑着对记者说,景德镇陶瓷,能用钱解决的,都不难。六逸堂最难的创新,不仅仅是在于你能看到的显性成本,工艺的复杂,人员的工资等等。而是六逸堂新斗彩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去琢磨传景德镇明清御窑制瓷工艺和现代表现技法的结合,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去告诉团队成员,也导致了目前六逸堂的创新作品,产量非常小。

image.png

六逸堂新斗彩

走出六逸堂后,回首再看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看昌江水旁,脑海中浮现出景德镇千年以来,几十代景德镇匠人的努力,他们何尝不想创新,他们又何时放弃过创新?

创新并不是景德镇陶瓷的难题,而是千年来,勤劳的景德镇人一直在创新,可真正能够被时代,被后人,被行业认可的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微乎其微,代价昂贵。





专题:

 
本站访客:792023